冶金工程学院

学院介绍

冶金工程学院是江西理工大学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交相辉映且底蕴深厚的排头兵学院,是我国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等行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学院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争优势、以创新谋发展”的办学思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建立起以冶金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为突出代表的特色专业方向,造就了一支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教学及科研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并在稀土、钨、铜、锂、钢铁等领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优势,为江西在中部崛起乃至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专业及学科建设

冶金工程学院设有冶金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

冶金工程专业是江西理工大学的传统、特色、优势专业,1958开始招生,先后于2003年获江西省品牌专业、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2011年分别获批为教育部和江西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2013年批准为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6年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8年获批江西省双一流建设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学习有色金属冶金和钢铁冶金方面的基础理论、生产工艺和设备、实验与设计方法、环境保护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知识,接受冶金工艺设计、实践和测试技能等基本训练,学生将被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冶金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从事冶金工程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安全、生产技术、工程设计、新工艺研发、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与研究人才。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学校学院在新能源传输与利用、光催化、锂离子电池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于2017年设立,是我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之一。通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材料制备、电池设计与制造、分析测试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训练,学生将能具有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工业设计和生产组织管理的能力,成为能从事能源、新能源汽车、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业节能与系统工程、暖通与制冷、能源检测与评估、太阳能利用、电力、航天航空、能源政策与规划等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工作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冶金工程专业依托的冶金工程学科,是江西理工大学有着深厚底蕴和卓越贡献的学科。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获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冶金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06年获江西省示范性硕士点,2008年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2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利用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支撑学科,2018年获批冶金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9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冶金工程一级学科先后获批江西省“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江西省重中之重学科,2010年获批江西省首批高水平学科,并在2015年底的验收中被评为“优秀”。 2016年由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十,2018年入选江西省“十三五”一流学科(优势学科,2020年验收优秀)。在软科2019中国大学冶金工程一级学科排行榜中进入前30%,列第七,获评五星级、世界知名学科。学科依托稀土、钨、铜、锂及钢铁等特色优势资源,扎根赣南老区、面向全行业,以矿产资源绿色开发与高值利用为目标,构建创新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体系,建设区域特色鲜明、行业技术突出的国内一流学科在稀土、钨、铜、锂及钢铁等资源开发与高值利用领域引领学科前沿。

人才队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7人,高级职称教师27人,已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学源、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素养优良,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本专业以团队建设为抓手,建成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教师队伍中,拥有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4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优秀人才41人次。

平台建设及实践条件

学院在稀土、钨、铜、锂电等国家战略资源领域始终保持优势和重要影响力,建有“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铜加工与冶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3个,“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闪速绿色开发与循环利用重点实验室”、“离子型稀土资源绿色开发与高值利用重点实验室”、“稀土荧光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动力电池及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高功率动力锂电池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25个。

学院拥有“化工冶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设施完备、手段先进、条件良好、功能齐全。建立了基本化学实验区、专业基本技能实验区、专业综合实验区、虚拟仿真实验区、分析测试实验区,并在重金属、轻金属、稀有金属、钢铁、新能源等方向建设了专业实验室。拥有专(兼)职实验人员12名,实验大楼面积1.6万余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值6千余万元,价值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50余台(件),实验设备完好率100%。此外,在实践教学方面,与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共建了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中铝山西分公司、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余钢铁限责任公司、福建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虔东稀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西自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30余个实践教学中心,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0余项,其他各类横纵向课题超过100项,累计科研经费达8000万元以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戳200篇,7 篇论文进入 ESI 1‰和 ESI 1%,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150项。学院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稀土、钨、铜、锂等特色资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步凝炼出四大特色学科方向,即“稀有稀土资源高效冶金”、“冶金节能与过程强化”、“绿色冶金与资源综合利用”、“材料化学与增值冶金”,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15项。在离子型稀土资源领域,“模糊萃取分离稀土”、“无氨绿色浸矿”成果处国际领先水平;在钨资源领域,“白(黑)钨矿洁净高效制取超高性能钨粉体成套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铜领域,自主研发的“铜转炉吹炼数模仿真控制系统”一改百余年来人工判断终点的落后局面,“复杂稀贵金属物料多元素梯级回收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钢铁领域,“高品质船板制造流程的装备保障、流程工艺、信息化、新产品等关键技术研发与系统集成创新”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社会服务

学院基于稀土、钨、铜、锂及钢铁等特色资源优势,与南方稀土集团、江西铜业、江西钨业、新余钢铁集团等百余家国内大中型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签约横向课题超过100项,合同经费近3000万,工程技术成果应用遍及全国近20个省市区。近五年,形成了“铜阳极泥伴生稀贵金属绿色提取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高性能海洋工程用钢板高效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低品位复杂钨矿绿色高效提取和智能制造”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在江西铜业、新余钢铁等大型企业实现推广应用,为企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56亿元,有力推动了我国有色金属和钢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联合赣江新区澳博颗粒研究院有限公司组建了“工业过程联合研究中心”,联系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和赣州稀土集团组建了“赣州稀金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为企业提供人才和创新技术支持,为新余钢铁集团、晨光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冶金企业培训技术和管理人员 468 人次。主动对接实施“百名博士(教授)进百企”等专项行动,选派多名博士教授深入经开区有色金属企业生产一线,为企业开展决策咨询、技术改造、成果转化等服务。学院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有色金属企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以培养服务稀土、钨、铜、锂等特色资源开发和高值利用人才为教学目标,以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升级为社会服务对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五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江西省教学成果奖3次;主持省级以上教改项目20余项目,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目前学院现有在校生近800人,博、硕士生近150人,2019年本科生考研率25.9%,就业率92.7%,硕士生就业率达100%;2020年本科生考研率44.9%,就业率83.0%。学院40%以上的学生参与各类学科及科技竞赛,并获得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特等奖、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等优异的成绩。60余年来,学院为冶金行业培养了5000余名“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为人诚实”的优秀人才,毕业生以其专业素质好、工程实践能力强、爱岗敬业的特点而广受社会欢迎,涌现出了包括郭声琨、熊维平、龙子平、姚素平在内的一大批杰出校友,在2014 年“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中名列第94位。

学术交流

为促进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科技创新、科技成果推广,学院主办/承办了“矿物、冶金及材料研发前沿技术国际研讨会”、“中国有色金属冶金第五届学术会议”等10余次国家级大型会议,促进了多学科的交流融合,促进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2018年,创办了江西省首个英文期刊《钨科技》,促进了钨行业国际学术交流,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增强我国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矿冶工程学科有色金属与粉末冶金编写工作,传承了有色金属综合知识;充分利用 “走进神奇的稀土王国” 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持续多年为学生展示完整的稀土金属科技演示和实践科普体系;同时,学院积极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犹他大学等10余所国外研究机构开展国际化学术交流,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合作建立了中澳REEM国际研究院,联合澳大利亚昆士兰合作建立高温过程联合实验室等;加强了学科在文化和学术领域的深度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了学科的国际视野和声誉,提升了学科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上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面向未来,学院将进一步秉承“志存高远、责任为先”的校训和“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结合学科的国际前沿,加快推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和内涵式发展,为建设成为一个专业特色鲜明、综合实力雄厚、研究水平领先、优秀人才辈出的一流学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