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Innovation,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依托江西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及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的科研力量及国际影响力,以“增强国际合作交流,打造优秀科研成果、助推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强强联手,结合江西省特色产业,以研究院为平台汇聚创新力量,实现机械、材料、资源、能源、环境等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传统产业革命,成为国际上重要的资源、能源、环境、材料产业研发引领者,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产业资源、产业、平台、人才、政策等创新生态要素的汇聚者,新能源、新材料及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治理新技术的提供者,力争将研究院建设成为创新的源泉、技术的摇篮、产业的引擎和人才的高地,进而发展成为国家级研发创新示范基地、创新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孵化器、世界级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研发机构。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组织再生和修复、铁电和光电材料、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产业链配置技术创新链,建设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1)开展制造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治理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通过开展目标导向的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与工程化创新,持续为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
(2)坚持“政、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注重高端人才的培养。强调科技创新与技术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注重技术集成与配套,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与大规模产业化,努力架设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
(3)在服务区域发展建设的同时服务于各类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人才、设备、项目、市场本地化,凝聚稳定的企业合作群体,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良性运作,为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针对江西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涉及的机械、材料、资源、能源、环境问题,结合中澳双方在研发优势领域开展技术攻关。
(1)聚焦人体组织与器官的再生和修复这一重大社会需求,提出利用激光增材制造制备结构与功能适配再生型植入物,开展装备-材料-工艺-结构-性能全流程技术体系研究,揭示多级微孔结构的跨尺度制造、高精度制造、形性一体化制造原理,支撑引领我国再生型植入器械的高端制造及应用发展。
(2)重点打造以国际独创的氢能源制备技术为核心,围绕传统金属冶炼、加工和回收等工艺的技术创新变革,推动有色和黑色金属产业链中工艺革新的换代式发展。
(3)通过能源革命,解决传统金属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引领传统产业绿色革命,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环保金属示范产业链。
(4)以国际领先的计算仿真科学和工业智能技术优化传统工业过程、推动工业智能化,实现传统产业链的节能减排增效。
(5)利用新兴的颗粒科学技术,支撑新能源和新材料核心技术, 打造特色鲜明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地。
研究院目前共有研究人员38人,其中院士2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名,国家杰出青年计划获得者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国家“四青”获得者15人次,在读研究生博硕士人数超过100名。
1.硕士点及研究方向简介
环境工程主要研究资源与环境工程领域内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领域包括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基本原理和方法探索污染控制、污染治理以及环境质量改善的机理,开发污染控制、污染治理和环境修复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
本学科点于 2008 年开始招生,拥有一支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承担了大批国家级和省级项目,校企合作众多,科研成果丰富。学科点形成了资源环境化学技术与理论、绿色化学与清洁生产、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有色资源回收与利用、电化学环境治理、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其器件等特色鲜明和前景广阔的研究方向。
本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资源环境化学;有色资源回收及利用;电化学环境治理;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其器件。
2.导师队伍情况及部分导师简介
学科目前已拥有一支年龄、专业知识、技术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科现有13名教师,包括2名教授和9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3人,部分导师简介如下:
顾锋:2005年于山东大学获得材料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先后在华东理工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及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从事科研、教学及产业化工作。现为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特聘教授、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过程模拟与优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主要从事材料薄膜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在能源、光电、微纳制造领域应用研究,近年来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过程限域制造的化工新材料研发新思路,开发了基于气溶胶喷射过程的新型增材制造技术并进行了产业化探索。先后入选德国洪堡学者、江苏省产业教授、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双创团队、江西省双千计划团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上海市科技启明星等。迄今为止,已在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CS Nano、Small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10余篇,被SCI他引4000余次,单篇论文SCI引用最高400余次,h因子38。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1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励。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承担了十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及产业化开发项目。
熊仕显:男,江西理工大学副教授,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江西省颗粒系统仿真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澳大利亚认证材料工程师,光伏国家工程中心特聘首席专家,湖南荣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纳米技术顾问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是金/银纳米线的新型制备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已发表SCI TOP论文20余篇,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在澳期间:留学期间获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IPA博士全额奖学金;以核心骨干身份参研澳大利亚国家级项目2项;2014年获苏州创新创业大赛澳大利亚赛区十强优胜奖。2018年9月回国以来:发表JCR一区论3篇,其他SCI论文7篇;主持江西省省级科技重点项目2项,其他纵向项目3项,总获批经费约170万元;主持新钢集团、江南新材等企业技术重点攻关横向课题共2项,获得研发经费约300万元,其他横向课题3项,获得经费约80万元。2019年入选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和江西理工大学清江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曹磊:男,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基于新型增材制造的电子能源材料及器件。主持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江西省教育厅青年基金各1项,工业横向项目2项,科技成果转化1项,总经费100余万元;已发表SCI TOP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担任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等期刊审稿人。曾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二等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特等奖学金。
范兰兰: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电子邮箱:llfan@jxust.edu.cn,研究方向:纳米材料的设计及其在能源存储与转换领域的应用研究及柔性光电器件的设计与制备。主持江西省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2项,先后在Energy Storage Mater.、Adv. Funct. Mate.、Chem. Eng. J.、ACS Sustain. Chem. Eng.和J. Energy Chem.等国际期刊发表相关SCI收录论文20余篇,其中IF>10论文5篇,SCI一区论文1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授权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指导学生参与省级以上比赛两项。
伊磊:男,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有机废弃物的超临界水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能源动力多相流热物理热化学及氢能科学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已发表SCI期刊论文9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Journal of Water Process Engineering、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等期刊审稿人。
彭智勇:男,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有机废弃物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合成气),超临界多元热流体清洁高效发生,可再生能源转化与利用,能源系统综合管理优化与动态协调控制。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已发表SCI期刊论文10篇(Top),其中4篇一作(JCR一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
王乐:男,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生物质及有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及能源化利用,超临界水气化有机废弃物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已发表SCI期刊论文8篇(Top),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叶恒云,男,无机化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主要学科与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集中为分子铁电材料中的铁电物理与化学。擅长从结构与性质相关出发设计分子铁电晶体。在一流的晶体学,化学以及多学科的综合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Science等),承担过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史超,男,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杰青。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机-无机杂化晶体中的铁电与介电转变。其核心工作是探讨在温度作用下相变过程中固相的动态行为机制。近五年来,共发表相关领域SCI论文40余篇,其中代表性的工作包括J. Am. Chem. Soc.,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和Coord. Chem. Rev.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江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
李建荣,男,无机化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分子基铁电材料。在包括Angew. Chem. Int. Ed.,Chem.Commun.和Nanoscale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主持完成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连续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省部级课题项目。
胡兆波,男,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分子磁体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单分子磁体、单离子磁体和自旋阻挫。从化学合成的角度出发,在分子磁体的基础上进行物性研究,所涉及到的研究方向包括:分子基自旋阻挫和量子自旋液体、电子自旋量子比特、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电磁耦合、光磁等。在J. Am. Chem. Soc.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
刘浪,男,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钙钛矿材料及其应用研究,具体包括太阳能电池及LED发光器件。在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以及Adv. Energy Mater.等知名期刊上发表多篇SCI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
缪乐平,男,材料与物理化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动态响应型晶态分子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分子结构含有动-静态转变的动态基元,在外场(光、电、热、力等)刺激下,做出响应行为,从而表现出相关功能特性,主要体现在铁电、介电、铁弹、分子转子、光致发光等,在 Nat. Mater., Inorg. Chem. Front.等知名期刊上发表20余篇SCI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
3.硕士点开展的科学研究及业绩情况介绍
本学科点依托教育部钨和稀土 2 个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工冶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西省化工实验中心。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 46余项,市级项目5项,授权发明专利23 件,横向课题 30 余项,纵向总体研究经费570余万元。研究经费充足,获省部级科研奖 8 项(包括 2017 年度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多项研究成果已经在实际工业化生产中应用。在 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Communication、Inorganic Chemistry、Small、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Fuel 、Nature Materia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杂志上发表高水平 SCI、EI 收录论文 300 多篇,
4.培养条件
本学科具备有从本科、硕士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本学科拥有国家钨与稀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教育部钨资源高效开发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化学化工实验示范中心、离子型稀土高效开发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离子型稀土高效开发与应用江西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实验室、化工冶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和省级研究平台。仪器设备主要包括单晶衍射仪、X射线探测仪、手套箱、压电力显微镜、热分析仪、铁电测试系统、压电测试系统、二阶非线性光学测试系统、偏光显微镜、半导体测试系统、微电子打印机、介电测试仪等设备。
5.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重点掌握资源环境化学技术及其理论基础、绿色化学与清洁生产、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环境评价与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较熟练的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外文文献。能胜任规划环境保护部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及政府部门从事本学科及相近学科的环境规划和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基础理论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科技英语、英语视听说、数学物理方程;
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包括:现代分析原理与方法、高等有机化学、高等物理化学 ——原理与应用、高等无机化学、稀土元素化学;环境工程化学、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先进材料化学、绿色化学、催化化学等。
1.硕士点及研究方向简介
冶金工程学科研究从矿石等资源中提取金属及其化合物、并制成具有良好加工和使用性能材料的工程技术领域。
冶金工程学科是江西理工大学传统、优势、特色学科,最早成立于1958年的钢冶系,当时设有炼铁、炼钢和轧钢专业;1990年获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冶金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06年获江西省示范性硕士点,2008年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2年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利用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支撑学科,2018年获国家一级学科博士授权。
本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颗粒系统仿真与模拟;多元多相物质流热质传输过程模拟仿真;冶化工业过程模拟仿真与智能化。
2.导师队伍情况及部分导师简介
学科目前已拥有一支年龄、专业知识、技术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科现有8名教师,包括3名教授和5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8人,部分导师简介如下:
余艾冰:国际创新研究院外方院长。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教授是国际颗粒科学与技术和过程工程领域杰出的科学家,颗粒系统仿真与模拟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颗粒填充及输运特性、颗粒动力学与多相安全流动、冶金反应动力学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冶金、材料、化工和矿物加工行业,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荣获澳大利亚“国家教授”、“联邦教授”、“Ian Wark终身成就奖”、美国钢铁协会“Josef Kapitan”奖、中国教育部“海外名师”等二十多项奖励或荣誉称号。
目前已经培养超过30多名博士后、80多名博士及20多名硕士,已发表100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700多篇发表于SCI国际学术期刊,是Handbook of Powd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Powder Technology 和Granular Matter的主编或执行编辑,在20多个相关期刊担任编委。在科研经费方面,获得超过7500万澳元(约3.8亿人民币)的科研经费,其科研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冶金、材料、化工和矿物加工工业。
赵宝军:国际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获北京大学化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昆士兰大学博士学位,国际火法冶金研究领域杰出科学家,国家特聘专家。赵教授长期从事火法冶金基础和应用研究,主持研发了一系列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技术和设备,多项原创成果获得了国际冶金领域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认可。他在冶金渣物理化学性能研究和应用、钢铁和有色冶金工艺的优化以及新冶金工艺的开发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大量系统准确的高温实验数据不仅直接用于指导工业生产,而且广泛应用于热力学和粘度模型的优化与开发,为冶金理论和工艺两方面的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先后获得美国陶瓷学会的相平衡奖,英国材料和矿业学会的学术金奖, 加拿大冶金学会的年度最佳文章奖等国际材料冶金领域重要奖项。目前已编辑出版了6本书,在国际知名冶金和材料期刊以及国际会议发表200多篇文章, 多次受邀参与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并做主题报告。长期和国内外冶金企业进行合作研究,近年来主要合作伙伴包括世界知名冶金和矿物企业如宝钢,首钢,河钢,攀钢,智利国家铜业,东营方圆铜业,力拓,嘉能可等。
周宗彦: 国际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周教授长期从事于颗粒系统和多相流系统流动及传热传质的基础研究,以及各种工业过程(例如矿物加工、化工和冶金)的应用研究,在阐明多相流动体系模拟理论和建立数值实验优化方法等科学问题上取得创新性突破,学术成果的应用方面也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主持/参与了10余项澳大利亚科研基金项目和两项国家重大和重点项目,累计发表150余篇论文,已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17余名;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担任重要学术会议秘书以及分会主席等并受邀担任澳大利亚科研项目评审和多种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评阅专家。曾任澳大利亚科研理事会博士后,新南威尔士大学讲师,澳大利亚科研理事会颗粒计算中心副主任,蒙纳士大学高级讲师和兼职教授。
鄂殿玉: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南昌市科技创新智库专家,江西理工大学清江青年英才,江西省颗粒系统仿真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颗粒系统、颗粒-流体多元多相物质流动和传热传质的基础研究,以及钢铁冶金等工业过程颗粒基多相流系统模拟的放大规律和绿色低碳冶炼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主持/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市级纵向及企业科研及产业化开发项目12项。近五年发表SCI检索学术论文近3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授权软件著作权30余项。近三年组织国际学术会议1次(“矿物、冶金及材料研发前沿技术国际研讨会”);担任包括“Powder Technology”、“Particuology”、“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等近10个领域内国内外高水平期刊的特邀审稿人,荣获2020年度“Particuology”期刊杰出审稿人奖、第八届中英国际颗粒技术论坛优秀青年报告奖。受邀担任国外世界排名前百高校研究生答辩及学位论文评审专家。
刘思达:师从澳大利亚“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教授,毕业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现任职于江西理工大学担任特聘副教授。长期从事颗粒系统的仿真模拟与优化工作,先后获得新南威尔士大学和蒙纳士大学博士奖学金、江苏省双创团队核心成员。曾先后参与或承担多项课题研究,包括澳大利亚科学院工业联合项目2项,澳大利亚宝澳联合研究中心项目1项,中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江苏省青年基金1项,江西省重点专项1项,以及若干横向课题,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8篇。
崔佳鑫:女,博士,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南昌市科技创新智库专家。一直从事基于相结构和相平衡、材料热力学和动力学,以计算热力学和计算动力学为理论基础,进行材料组织控制、材料性能及制备工艺优化、新材料研发等计算材料学和材料设计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涉及传统金属材料、传统结构材料、金属间化合物、非晶材料、半导体材料以及新能源光伏材料、储氢合金等,致力于为材料设计和新材料研发提供科学依据、为材料的组织控制和性能优化等构建理论支撑,逐步推动材料研究从经验积累向科学设计转变。近5年作为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授权软件著作权近20项。先后参与或承担研究课题8项,包括澳大利亚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及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课题1项。
徐进:男,汉族,1991年4月出生,安徽合肥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2010.09-2014.07就读于东北大学冶金工程专业,工学学士;2014.09-2016.07就读于东北大学钢铁冶金专业,工学硕士;2016.09-2021.10就读于东北大学钢铁冶金/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工学博士。现主要从事低品位铁矿粉颗粒氢气闪速还原炼铁动力学及数值模拟,烧结过程NOx、Sox及二噁英等污染排放模拟与控制,RH/VD工艺钢水真空脱气与合金化过程数值建模与强化调控等方面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钢铁企业横向课题5项。目前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3篇,申请并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主要讲授课程有《冶金传输原理》、《冶金物理化学》、《科技文献检索》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
罗迪强,男,工学博士(后),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主要从事先进稀土钢铁材料开发及制造流程工艺系统优化、高品质特殊钢精炼过程仿真与智能调控研究。目前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稀土高质化基础材料制备与高丰度稀土元素平衡应用”子课题1项,主持江西省教育厅青年项目和校级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各1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科研开发项目及企业委托科研开发项目10余项。在所在领域权威和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国际专利3项。主要讲授课程有《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学》、《冶金概论》、《冶金工程新进展》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
3.硕士点开展的科学研究及业绩情况介绍
本学科近五年主持“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65项;省部级项目86项;科研到账总经费8556余万元;发表SCI、EI检索论文260余篇,4篇分别进入ESI-1‰和ESI-1%;授权发明专利68件。获省部级科技奖15项。2008年、2011年、2015年、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各1项(2008、2016为第一单位)。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科技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4.培养条件
本学科具备有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本学科拥有国家钨与稀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教育部钨资源高效开发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化学化工实验示范中心、离子型稀土高效开发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颗粒系统仿真与模拟重点实验室、离子型稀土高效开发与应用江西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实验室等国家和省级研究平台。
5.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
本学科培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备基本的冶金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能够掌握相关冶金研究领域中先进的工艺设备、测试手段及评价技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工作的能力;能作出具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基础理论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外国语数理方程、数理统计。
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包括:冶金物理化学、冶金热力学、冶金动力学、冶金传输原理、冶金电化学、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科研方法论(含信息检索)、冶金过程数模与程序设计、熔盐电化学、熔盐物理化学性质、稀土元素化学、冶金分离科学与工程、稀土功能材料、湿法冶金技术及设备、冶金资源与环保技术等。
1.硕士点及研究方向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加工、物化特性、使役性能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制约规律,并研究材料与构件的生产过程及其技术,制成具有一定使用性能和经济价值的材料及构件的学科。
本学科198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0年获批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江西省一流学科和示范性硕士点,自“九五”时期起为江西省重点学科,是江西省高校“十三五”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点重点支持学科,是我校冶金工程博士授权点支撑学科。2013年依托“国家离子型稀土高效开发与利用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招收学科方向博士研究生,已形成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下属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西省一流专业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C-行列。学科创建近60年来,在全国铜、钨、稀土、锂电等领域独具特色,是我国有色金属及稀土工业领域重要的工程技术人才摇篮和产业协同创新基地。
本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可降解植入物的 3D 打印;3D打印方式制备稀土发光薄膜;新型微纳米银基复合材料及其应用;稀土纳米薄膜材料;抗癌靶向药物基底纳米材料;生物抗菌贵金属掺杂纳米材料;面向能源及光电应用的低维材料及功能薄膜;高效电池电极材料、器件及性能研究;功能薄膜及纳米结构的喷雾打印制备技术。
2.导师队伍情况及部分导师简介
学科目前已拥有一支年龄、专业知识、技术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科现有12名教师,包括3名教授和9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2人,部分导师简介如下:
帅词俊:国际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硕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生物增材制造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3项)及省部级、企业横向项目等3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8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66篇,热点论文35次,出版学术专著8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2项产品进入产业化阶段。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6项、省医学科技一等奖2项;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答辩评审专家、国家优青会评专家、长江学者会评专家。入选2020中国大陆材料领域科学家50强,特别是TOP1%论文、高被引论文和H指数均位居榜单第一。
顾锋:2005年于山东大学获得材料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先后在华东理工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及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从事科研、教学及产业化工作。现为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特聘教授、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过程模拟与优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主要从事材料薄膜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在能源、光电、微纳制造领域应用研究,近年来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过程限域制造的化工新材料研发新思路,开发了基于气溶胶喷射过程的新型增材制造技术并进行了产业化探索。先后入选德国洪堡学者、江苏省产业教授、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双创团队、江西省双千计划团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上海市科技启明星等。迄今为止,已在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CS Nano、Small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10余篇,被SCI他引4000余次,单篇论文SCI引用最高400余次,h因子38。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1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励。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承担了十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及产业化开发项目。
王淑芬:女,江西理工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博士,华东理工大学博士后(2006-2008),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基金获得者(2008),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2008-2012),南洋理工大学高级研究员(2012-2013),蒙纳士大学研究员(2014-2019)。研究方向为纳米材料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面向光电及生物医学应用的纳米颗粒材料。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2项目。已发表SCI论文80余篇,h因子27,文章被引用2818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曾获山东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获得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熊仕显:男,江西理工大学副教授,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江西省颗粒系统仿真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澳大利亚认证材料工程师,光伏国家工程中心特聘首席专家,湖南荣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纳米技术顾问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是金/银纳米线的新型制备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已发表SCI TOP论文20余篇,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在澳期间:留学期间获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IPA博士全额奖学金;以核心骨干身份参研澳大利亚国家级项目2项;2014年获苏州创新创业大赛澳大利亚赛区十强优胜奖。2018年9月回国以来:发表JCR一区论3篇,其他SCI论文7篇;主持江西省省级科技重点项目2项,其他纵向项目3项,总获批经费约170万元;主持新钢集团、江南新材等企业技术重点攻关横向课题共2项,获得研发经费约300万元,其他横向课题3项,获得经费约80万元。2019年入选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和江西理工大学清江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范兰兰: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电子邮箱:llfan@jxust.edu.cn,研究方向:纳米材料的设计及其在能源存储与转换领域的应用研究及柔性光电器件的设计与制备。主持江西省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2项,先后在Energy Storage Mater.、Adv. Funct. Mate.、Chem. Eng. J.、ACS Sustain. Chem. Eng.和J. Energy Chem.等国际期刊发表相关SCI收录论文20余篇,其中IF>10论文5篇,SCI一区论文1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授权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指导学生参与省级以上比赛两项。
张思钊:博士,博士后,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从事航空航天气凝胶热防护材料技术及其应用的教学研究工作。聚合物气凝胶课题组负责人,以创始人身份组建成立“飞行器空间环境热控技术实验室”(保密),现任中国硅酸盐学会溶胶凝胶分会理事、××军工单位技术专家顾问。主持国防军工项目、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9项,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引力波探测”重点专项项目部分科研攻关任务。在Biomacromolecules、Chemistry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担任Frontiers in Materials(JCR Q2,SCI)专刊Guest Editor-in-Chief、Gels(JCR Q1,SCI)专刊Guest Editor,以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Composites Part B等国际期刊的同行评议审稿专家。
张思钊人才培养成效(近两年):以导师身份指导研究生/本科生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江西省研究生“十佳实践之星”(全省仅10名)、“江西省政府奖学金”、特等/一等“学业奖学金”18人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2项,获评江西理工大学“优秀学位论文”4人次、“优秀毕业生”2人次。指导2023届研究生人均发表中科院1区或2区学术论文、授权专利、重点学科竞赛获奖4篇/项以上。以第一/唯一指导教师身份指导研究生/本科生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1项、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国家级优秀奖1项,以及“科创中国”创新创业投资大会“科创之星金奖”、“科创中国”创新创业投资大会“优秀项目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10余项。
肖芸芸:女,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防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中国硅酸盐学会溶胶-凝胶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凝胶隔热材料的结构设计、优化与可控制备,自2012年开始从事新型高效隔热材料研究工作,在航空航天领域热防护材料及民用保温隔热材料研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现主持江西省教育厅项目 1 项,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军工横向项目 1 项;参与武器装备预先研究项目、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国家军用标准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军品配套等项目10余项。发表 SCI 论文 20 余篇,申请专利 10 项,已授权 5 项,编制国家军用标准 1 项,出版学术著作 1 篇。担任J. Mater. Sci.、Macromol. Mater. Eng.、Adv. Eng. Mater.、J. Sol-Gel. Sci. Techn.等学术期刊的同行评议审稿人。曾获得长沙市创新创业竞赛“一等奖”、第十三届 iCAN 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和“国家奖学金” 等奖项。
曹磊:男,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基于新型增材制造的电子能源材料及器件。主持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江西省教育厅青年基金各1项,工业横向项目2项,科技成果转化1项,总经费100余万元;已发表SCI TOP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担任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等期刊审稿人。曾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二等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特等奖学金。
崔佳鑫:女,博士,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南昌市科技创新智库专家。一直从事基于相结构和相平衡、材料热力学和动力学,以计算热力学和计算动力学为理论基础,进行材料组织控制、材料性能及制备工艺优化、新材料研发等计算材料学和材料设计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涉及传统金属材料、传统结构材料、金属间化合物、非晶材料、半导体材料以及新能源光伏材料、储氢合金等,致力于为材料设计和新材料研发提供科学依据、为材料的组织控制和性能优化等构建理论支撑,逐步推动材料研究从经验积累向科学设计转变。近5年作为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授权软件著作权近20项。先后参与或承担研究课题8项,包括澳大利亚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及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课题1项。
戚方伟:生物增材制造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激光增材制造再生型植入物的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no Energy、Mater Today Nano、Addit Manuf等领域内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30篇,其中ESI热点论文4篇、高被引论文8篇;被国内外专家学者正面引用2600余次,H指数27;出版学术专著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1项已作为专利群的核心专利作价入股500万元成立勃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等;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湖南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等;担任国际期刊Engineering Reports副主编、南昌市跃合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以及Bioact Mater、Acta Biomater和Biomater Sci等期刊的同行评审专家;受邀在中国国际3D打印博览会暨高峰论坛、江西高校科技成果对接会、全国增材制造青年科学家论坛等作学术报告。
杨文静: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生物增材制造研究中心副主任。一直从事激光增材制造(3D打印)、可降解植入物等领域的研究,在植入物的宏微结构设计、成形工艺优化、微观结构表征、力学性能检测、降解性能调控和生物学性能评估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高层次人才科研专项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4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ompos Part B-Eng (IF: 13.1)、Biomaterials Res (IF: 11.3)、Carbohyd Polym (11.2)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8篇,其中ESI热点论文3篇、高被引论文3篇,TOP期刊论文9篇,影响因子10.0以上论文6篇。
王春明:男,江西理工大学讲师,四川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大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增材制造生物医用镁、钛合金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粉末冶金钛合金、镁合金制备技术。主持江西省教育厅项目2项,参与国家/江西省自然基金5项;先后在J. Magnes. Alloy.、Mater. Design、Mater. Character.、J. Alloy. Compd.、J. Mater. Res. Technol.、Inter. J. Hydrogen Energy、Powder Technol.等国际期刊发表相关SCI收录论文4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
3.硕士点开展的科学研究及业绩情况介绍
本学科点近五年共承担206项科研项目,总经费8211万元,其中“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国家级项目52项,经费总额2822万元,超过100万科研项目立项12项,经费总额6153万元,省部级项目154项,经费总额2266万元,横向课题3013万元;发表高档次论文303篇,中文高水平论文50篇,其中高被引论文11篇,热点论文2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授权发明专利达到155项。是英文期刊《Tungsten》的主要支撑学科;成果转化效益显著,形成专利群3个,转化效益3亿多元。
4.培养条件
本学科点建设有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南方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及应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铜资源开发利用及精深加工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动力电池及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颗粒系统仿真与模拟重点实验室、钨与锂特色资源及新材料高水平工程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高水平研究平台;与加拿大光源中心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中心胡永峰教授定期至江西理工大学讲学并联合培养博士生。与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立了学科联盟,积极开展博士点建设、重点学科培育、联合培养人才、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具备研究生培养的师资、课题、实验等良好的研究条件。
5.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
本学科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有献身科学的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能系统、深入地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发展动态和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能够掌握相关材料研究领域中先进的工艺设备、测试手段及评价技术;具有从事材料领域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做出具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的专门人才。
基础理论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一外国语、数学物理方程、计算方法。
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包括: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材料分析方法原理、固态相变、高等无机化学、计算材料学、材料电化学、金属材料制备技术、陶瓷理论、自然辩证法概论、科研方法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纳米科学与技术、材料表面与界面、凝固理论与技术、学术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能源与环境材料、金属材料热力模拟技术与应用、复合材料、稀土发光材料原理及应用、新型光功能玻璃材料等。
1.硕士点及研究方向简介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硕士点,是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以及其他过程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关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来解决过程及装置的开发、设计、操作及优化问题的工程技术学科。它的研究主要涉及物质转化、物质组成改变、物质性状及其变化规律,以及相关工艺与装备设计、操作及其优化等。我校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专业始办于1995年,2001和2006年分别获得应用化学和化学工艺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硕士点,是学校重点支持发展的特色专业。
本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多相流传输过程;纳米功能材料;工业过程智能化;多相流计算机仿真模拟;化工冶金设备的数字化设计;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光催化机理研究。
2.导师队伍情况及部分导师简介
学科目前已拥有一支年龄、专业知识、技术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科现有7名教师,包括2名教授和5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7人,部分导师简介如下:
余艾冰:国际创新研究院外方院长。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教授是国际颗粒科学与技术和过程工程领域杰出的科学家,颗粒系统仿真与模拟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颗粒填充及输运特性、颗粒动力学与多相安全流动、冶金反应动力学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冶金、材料、化工和矿物加工行业,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荣获澳大利亚“国家教授”、“联邦教授”、“Ian Wark终身成就奖”、美国钢铁协会“Josef Kapitan”奖、中国教育部“海外名师”等二十多项奖励或荣誉称号。
目前已经培养超过30多名博士后、80多名博士及20多名硕士,已发表100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700多篇发表于SCI国际学术期刊,是Handbook of Powd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Powder Technology 和Granular Matter的主编或执行编辑,在20多个相关期刊担任编委。在科研经费方面,获得超过7500万澳元(约3.8亿人民币)的科研经费,其科研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冶金、材料、化工和矿物加工工业。
周宗彦: 国际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周教授长期从事于颗粒系统和多相流系统流动及传热传质的基础研究,以及各种工业过程(例如矿物加工、化工和冶金)的应用研究,在阐明多相流动体系模拟理论和建立数值实验优化方法等科学问题上取得创新性突破,学术成果的应用方面也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主持/参与了10余项澳大利亚科研基金项目和两项国家重大和重点项目,累计发表150余篇论文,已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17余名;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担任重要学术会议秘书以及分会主席等并受邀担任澳大利亚科研项目评审和多种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评阅专家。曾任澳大利亚科研理事会博士后,新南威尔士大学讲师,澳大利亚科研理事会颗粒计算中心副主任,蒙纳士大学高级讲师和兼职教授。
鄂殿玉: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南昌市科技创新智库专家,江西理工大学清江青年英才,江西省颗粒系统仿真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颗粒系统、颗粒-流体多元多相物质流动和传热传质的基础研究,以及钢铁冶金等工业过程颗粒基多相流系统模拟的放大规律和绿色低碳冶炼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主持/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市级纵向及企业科研及产业化开发项目12项。近五年发表SCI检索学术论文近3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授权软件著作权30余项。近三年组织国际学术会议1次(“矿物、冶金及材料研发前沿技术国际研讨会”);担任包括“Powder Technology”、“Particuology”、“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等近10个领域内国内外高水平期刊的特邀审稿人,荣获2020年度“Particuology”期刊杰出审稿人奖、第八届中英国际颗粒技术论坛优秀青年报告奖。受邀担任国外世界排名前百高校研究生答辩及学位论文评审专家。
李政权:博士,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南昌市科技创新智库专家,江西理工大学清江青年英才,江西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四类)。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仿真模拟和过程机械的数字化设计。现为《中国粉体技术》杂志编委;《Particul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杂志审稿人;中国颗粒学会会员;中国化工学会专业会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员。主持与参与国家、省部及校级项目8项,企业技术重点攻关横向项目1项。在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英文学术专著1部;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EI论文9篇;获2018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4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研究成果“新型变径管气力输送系统”已在全国环保产业骨干龙头企业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得到应用。目前指导在读硕士研究生5名。
伊磊:男,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有机废弃物的超临界水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能源动力多相流热物理热化学及氢能科学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已发表SCI期刊论文9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Journal of Water Process Engineering、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等期刊审稿人。
彭智勇:男,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有机废弃物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合成气),超临界多元热流体清洁高效发生,可再生能源转化与利用,能源系统综合管理优化与动态协调控制。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已发表SCI期刊论文10篇(Top),其中4篇一作(JCR一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
王乐:男,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生物质及有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及能源化利用,超临界水气化有机废弃物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已发表SCI期刊论文8篇(Top),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3.硕士点开展的科学研究及业绩情况介绍
本学科点近3年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100余篇;出版著作3部;完成国家级课题12个,在研10个,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2项、江西省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协会科技二等奖1项。与广东先导稀材股份有限公司、铜陵有色公司、中金岭南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了长期的科技服务,一批成果得到应用。
4.培养条件
本学科具备有从本科、硕士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本学科拥有国家钨与稀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教育部钨资源高效开发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化学化工实验示范中心、江西省颗粒系统仿真与模拟重点实验室、离子型稀土高效开发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离子型稀土高效开发与应用江西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实验室、化工冶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和省级研究平台。
5.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
本学科培养掌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科研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对所研究的课题具有新见解,具有工程问题建模、工程技术创新和开发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表达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基础理论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科技英语、英语视听说、数学物理方程。
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包括:材料与化工传输原理、高等化工热力学、高等反应工程、高等分离过程、高等无机化学、现代分析原理与方法、高等物理化学——原理与应用、稀土元素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环境工程化学。
1.硕士点及研究方向简介
材料与化工由原材料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合并而成的一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
材料工程主要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加工、性质、使用性能等要素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解决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理论、工艺、技术和设备关键问题。覆盖了新金属材料及其成型技术、新能源材料、硬质钨基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复合材料和碳纳米材料等方向。在国际前沿领域开展高水平应用型研究,培养适应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材料工程研究与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冶金工程学科研究从矿石等资源中提取金属及其化合物、并制成具有良好加工和使用性能材料的工程技术领域。
化学工程主要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以及其他过程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关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来解决过程及装置的开发、设计、操作及优化问题的工程技术学科。它的研究主要涉及物质转化、物质组成改变、物质性状及其变化规律,以及相关工艺与装备设计、操作及其优化等技术。覆盖了功能材料化学、催化科学与技术、资源与环境工程、应用电化学和精细有机合成等方向。在国际前沿领域开展高水平应用型研究,培养适应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材料工程研究与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本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多相流计算机仿真模拟;化工冶金设备的数字化设计;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光催化机理研究;多相流传输过程;工业过程智能化;3D打印方式制备稀土发光薄膜;新型微纳米银基复合材料及其应用;稀土纳米薄膜材料;抗癌靶向药物基底纳米材料;生物抗菌贵金属掺杂纳米材料等。
2.导师队伍情况及部分导师简介
学科目前已拥有一支年龄、专业知识、技术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科现有19名教师,包括6名教授(研究员)和11名副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人,部分导师简介如下:
余艾冰:国际创新研究院外方院长。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教授是国际颗粒科学与技术和过程工程领域杰出的科学家,颗粒系统仿真与模拟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颗粒填充及输运特性、颗粒动力学与多相安全流动、冶金反应动力学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冶金、材料、化工和矿物加工行业,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荣获澳大利亚“国家教授”、“联邦教授”、“Ian Wark终身成就奖”、美国钢铁协会“Josef Kapitan”奖、中国教育部“海外名师”等二十多项奖励或荣誉称号。
目前已经培养超过30多名博士后、80多名博士及20多名硕士,已发表100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700多篇发表于SCI国际学术期刊,是Handbook of Powd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Powder Technology 和Granular Matter的主编或执行编辑,在20多个相关期刊担任编委。在科研经费方面,获得超过7500万澳元(约3.8亿人民币)的科研经费,其科研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冶金、材料、化工和矿物加工工业。
赵宝军:国际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获北京大学化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昆士兰大学博士学位,国际火法冶金研究领域杰出科学家,国家特聘专家。赵教授长期从事火法冶金基础和应用研究,主持研发了一系列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技术和设备,多项原创成果获得了国际冶金领域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认可。他在冶金渣物理化学性能研究和应用、钢铁和有色冶金工艺的优化以及新冶金工艺的开发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大量系统准确的高温实验数据不仅直接用于指导工业生产,而且广泛应用于热力学和粘度模型的优化与开发,为冶金理论和工艺两方面的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先后获得美国陶瓷学会的相平衡奖,英国材料和矿业学会的学术金奖, 加拿大冶金学会的年度最佳文章奖等国际材料冶金领域重要奖项。目前已编辑出版了6本书,在国际知名冶金和材料期刊以及国际会议发表200多篇文章, 多次受邀参与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并做主题报告。长期和国内外冶金企业进行合作研究,近年来主要合作伙伴包括世界知名冶金和矿物企业如宝钢,首钢,河钢,攀钢,智利国家铜业,东营方圆铜业,力拓,嘉能可等。
周宗彦: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周教授长期从事于颗粒系统和多相流系统流动及传热传质的基础研究,以及各种工业过程(例如矿物加工、化工和冶金)的应用研究,在阐明多相流动体系模拟理论和建立数值实验优化方法等科学问题上取得创新性突破,学术成果的应用方面也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主持/参与了10余项澳大利亚科研基金项目和两项国家重大和重点项目,累计发表150余篇论文,已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17余名;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担任重要学术会议秘书以及分会主席等并受邀担任澳大利亚科研项目评审和多种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评阅专家。曾任澳大利亚科研理事会博士后,新南威尔士大学讲师,澳大利亚科研理事会颗粒计算中心副主任,蒙纳士大学高级讲师和兼职教授。
熊仕显:男,江西理工大学副教授,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江西省颗粒系统仿真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澳大利亚认证材料工程师,光伏国家工程中心特聘首席专家,湖南荣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纳米技术顾问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是金/银纳米线的新型制备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已发表SCI TOP论文20余篇,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在澳期间:留学期间获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IPA博士全额奖学金;以核心骨干身份参研澳大利亚国家级项目2项;2014年获苏州创新创业大赛澳大利亚赛区十强优胜奖。2018年9月回国以来:发表JCR一区论3篇,其他SCI论文7篇;主持江西省省级科技重点项目2项,其他纵向项目3项,总获批经费约170万元;主持新钢集团、江南新材等企业技术重点攻关横向课题共2项,获得研发经费约300万元,其他横向课题3项,获得经费约80万元。2019年入选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和江西理工大学清江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顾锋:2005年于山东大学获得材料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先后在华东理工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及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从事科研、教学及产业化工作。现为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特聘教授、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过程模拟与优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主要从事材料薄膜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在能源、光电、微纳制造领域应用研究,近年来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过程限域制造的化工新材料研发新思路,开发了基于气溶胶喷射过程的新型增材制造技术并进行了产业化探索。先后入选德国洪堡学者、江苏省产业教授、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双创团队、江西省双千计划团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上海市科技启明星等。迄今为止,已在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CS Nano、Small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10余篇,被SCI他引4000余次,单篇论文SCI引用最高400余次,h因子38。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1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励。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承担了十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及产业化开发项目。
王淑芬:女,江西理工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博士,华东理工大学博士后(2006-2008),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基金获得者(2008),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2008-2012),南洋理工大学高级研究员(2012-2013),蒙纳士大学研究员(2014-2019)。研究方向为纳米材料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面向光电及生物医学应用的纳米颗粒材料。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2项目。已发表SCI论文80余篇,h因子27,文章被引用2818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曾获山东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获得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鄂殿玉: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南昌市科技创新智库专家,江西理工大学清江青年英才,江西省颗粒系统仿真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颗粒系统、颗粒-流体多元多相物质流动和传热传质的基础研究,以及钢铁冶金等工业过程颗粒基多相流系统模拟的放大规律和绿色低碳冶炼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主持/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市级纵向及企业科研及产业化开发项目12项。近五年发表SCI检索学术论文近3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授权软件著作权30余项。近三年组织国际学术会议1次(“矿物、冶金及材料研发前沿技术国际研讨会”);担任包括“Powder Technology”、“Particuology”、“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等近10个领域内国内外高水平期刊的特邀审稿人,荣获2020年度“Particuology”期刊杰出审稿人奖、第八届中英国际颗粒技术论坛优秀青年报告奖。受邀担任国外世界排名前百高校研究生答辩及学位论文评审专家。
李政权:博士,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南昌市科技创新智库专家,江西理工大学清江青年英才,江西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四类)。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仿真模拟和过程机械的数字化设计。现为《中国粉体技术》杂志编委;《Particul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杂志审稿人;中国颗粒学会会员;中国化工学会专业会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员。主持与参与国家、省部及校级项目8项,企业技术重点攻关横向项目1项。在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英文学术专著1部;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EI论文9篇;获2018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4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研究成果“新型变径管气力输送系统”已在全国环保产业骨干龙头企业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得到应用。目前指导在读硕士研究生5名。
张思钊:博士,博士后,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从事航空航天气凝胶热防护材料技术及其应用的教学研究工作。聚合物气凝胶课题组负责人,以创始人身份组建成立“飞行器空间环境热控技术实验室”(保密),现任中国硅酸盐学会溶胶凝胶分会理事、××军工单位技术专家顾问。主持国防军工项目、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9项,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引力波探测”重点专项项目部分科研攻关任务。在Biomacromolecules、Chemistry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担任Frontiers in Materials(JCR Q2,SCI)专刊Guest Editor-in-Chief、Gels(JCR Q1,SCI)专刊Guest Editor,以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Composites Part B等国际期刊的同行评议审稿专家。
张思钊人才培养成效(近两年):以导师身份指导研究生/本科生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江西省研究生“十佳实践之星”(全省仅10名)、“江西省政府奖学金”、特等/一等“学业奖学金”18人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2项,获评江西理工大学“优秀学位论文”4人次、“优秀毕业生”2人次。指导2023届研究生人均发表中科院1区或2区学术论文、授权专利、重点学科竞赛获奖4篇/项以上。以第一/唯一指导教师身份指导研究生/本科生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1项、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国家级优秀奖1项,以及“科创中国”创新创业投资大会“科创之星金奖”、“科创中国”创新创业投资大会“优秀项目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10余项。
肖芸芸:女,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防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中国硅酸盐学会溶胶-凝胶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凝胶隔热材料的结构设计、优化与可控制备,自2012年开始从事新型高效隔热材料研究工作,在航空航天领域热防护材料及民用保温隔热材料研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现主持江西省教育厅项目 1 项,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军工横向项目 1 项;参与武器装备预先研究项目、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国家军用标准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军品配套等项目10余项。发表 SCI 论文 20 余篇,申请专利 10 项,已授权 5 项,编制国家军用标准 1 项,出版学术著作 1 篇。担任J. Mater. Sci.、Macromol. Mater. Eng.、Adv. Eng. Mater.、J. Sol-Gel. Sci. Techn.等学术期刊的同行评议审稿人。曾获得长沙市创新创业竞赛“一等奖”、第十三届 iCAN 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和“国家奖学金” 等奖项。
曹磊:男,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基于新型增材制造的电子能源材料及器件。主持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江西省教育厅青年基金各1项,工业横向项目2项,科技成果转化1项,总经费100余万元;已发表SCI TOP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担任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等期刊审稿人。曾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二等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特等奖学金。
崔佳鑫:女,博士,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南昌市科技创新智库专家。一直从事基于相结构和相平衡、材料热力学和动力学,以计算热力学和计算动力学为理论基础,进行材料组织控制、材料性能及制备工艺优化、新材料研发等计算材料学和材料设计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涉及传统金属材料、传统结构材料、金属间化合物、非晶材料、半导体材料以及新能源光伏材料、储氢合金等,致力于为材料设计和新材料研发提供科学依据、为材料的组织控制和性能优化等构建理论支撑,逐步推动材料研究从经验积累向科学设计转变。近5年作为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授权软件著作权近20项。先后参与或承担研究课题8项,包括澳大利亚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及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课题1项。
范兰兰: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江西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电子邮箱:llfan@jxust.edu.cn,研究方向:纳米材料的设计及其在能源存储与转换领域的应用研究及柔性光电器件的设计与制备。主持江西省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2项,先后在Energy Storage Mater.、Adv. Funct. Mate.、Chem. Eng. J.、ACS Sustain. Chem. Eng.和J. Energy Chem.等国际期刊发表相关SCI收录论文20余篇,其中IF>10论文5篇,SCI一区论文1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授权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指导学生参与省级以上比赛两项。
刘思达:师从澳大利亚“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教授,毕业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现任职于江西理工大学担任特聘副教授。长期从事颗粒系统的仿真模拟与优化工作,先后获得新南威尔士大学和蒙纳士大学博士奖学金、江苏省双创团队核心成员。曾先后参与或承担多项课题研究,包括澳大利亚科学院工业联合项目2项,澳大利亚宝澳联合研究中心项目1项,中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江苏省青年基金1项,江西省重点专项1项,以及若干横向课题,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8篇。
叶恒云,男,无机化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主要学科与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集中为分子铁电材料中的铁电物理与化学。擅长从结构与性质相关出发设计分子铁电晶体。在一流的晶体学,化学以及多学科的综合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Science等),承担过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史超,男,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杰青。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机-无机杂化晶体中的铁电与介电转变。其核心工作是探讨在温度作用下相变过程中固相的动态行为机制。近五年来,共发表相关领域SCI论文40余篇,其中代表性的工作包括J. Am. Chem. Soc.,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和Coord. Chem. Rev.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江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
李建荣,男,无机化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分子基铁电材料。在包括Angew. Chem. Int. Ed.,Chem.Commun.和Nanoscale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主持完成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连续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省部级课题项目。
胡兆波,男,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分子磁体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单分子磁体、单离子磁体和自旋阻挫。从化学合成的角度出发,在分子磁体的基础上进行物性研究,所涉及到的研究方向包括:分子基自旋阻挫和量子自旋液体、电子自旋量子比特、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电磁耦合、光磁等。在J. Am. Chem. Soc.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
刘浪,男,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钙钛矿材料及其应用研究,具体包括太阳能电池及LED发光器件。在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以及Adv. Energy Mater.等知名期刊上发表多篇SCI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
缪乐平,男,材料与物理化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动态响应型晶态分子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分子结构含有动-静态转变的动态基元,在外场(光、电、热、力等)刺激下,做出响应行为,从而表现出相关功能特性,主要体现在铁电、介电、铁弹、分子转子、光致发光等,在 Nat. Mater., Inorg. Chem. Front.等知名期刊上发表20余篇SCI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
3.硕士点开展的科学研究及业绩情况介绍
材料方向近五年共承担222项科研项目,总经费4269万元,其中“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国家级项目60项,经费总额4959万元,超过100万科研项目立项12项,经费总额6153万元,省部级项目162项;发表高档次论文303篇,中文高水平论文50篇,其中高被引论文11篇,热点论文2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授权发明专利达到158项。是英文期刊《Tungsten》的主要支撑学科;成果转化效益显著,形成专利群3个,转化效益3亿多元。
冶金方向五年主持“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2项;省部级项目77项;科研到账总经费7290余万元;发表SCI、EI检索论文240余篇,4篇分别进入ESI-1‰和ESI-1%;授权发明专利52件。获省部级科技奖15项。2008年、2011年、2015年、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各1项(2008、2016为第一单位)。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科技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化工方向近五年,主持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8项;省部级项目24项;科研到账总经费1800余万元;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EI检索140余篇,10篇分别进入ESI-1‰和ESI-1%;申请发明专利30多件,授权16件。获省部级科技奖8项。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化学工业的科技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4.培养条件
本专业领域建设有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南方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及应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化学化工实验示范中心、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铜资源开发利用及精深加工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动力电池及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颗粒系统仿真与模拟重点实验室、钨与锂特色资源及新材料高水平工程中心国家级、省部级高水平研究平台。与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立了学科联盟,积极开展博士点建设、重点学科培育、联合培养人才、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具备研究生培养的师资、课题、实验等良好的研究条件。仪器设备主要包括单晶衍射仪、X射线探测仪、手套箱、压电力显微镜、热分析仪、铁电测试系统、压电测试系统、二阶非线性光学测试系统、偏光显微镜、半导体测试系统、微电子打印机、介电测试仪等设备。
5.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
本领域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所培养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掌握材料工程领域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解决本领域工程问题或从事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能力。掌握解决本领域工程问题必要的实验、分析、检测或计算的方法和技术。掌握一门外语技能,能够顺利阅读本领域的国内外科技资料和文献。掌握和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基础理论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科技英语、英语视听说、跨文化交际、知识产权基础、数学物理方程。
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包括:
材料方向: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材料分析方法原理、固态相变、高等无机化学、计算材料学、材料电化学、金属材料制备技术、陶瓷理论、自然辩证法概论、科研方法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纳米科学与技术、材料表面与界面、凝固理论与技术、学术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能源与环境材料、金属材料热力模拟技术与应用、复合材料、稀土发光材料原理及应用、新型光功能玻璃材料等。
冶金方向:冶金物理化学、冶金热力学、冶金动力学、冶金传输原理、冶金电化学、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科研方法论(含信息检索)、冶金过程数模与程序设计、熔盐电化学、熔盐物理化学性质、稀土元素化学、冶金分离科学与工程、稀土功能材料、湿法冶金技术及设备、冶金资源与环保技术等。
化工方向:试验设计及最优化、高等分离工程、材料与化工传输原理、材料与化工现代研究方法、高等反应工程、高等物理化学——原理与应用、环境工程化学、高等有机化学、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催化化学、稀土元素化学等。
1.硕士点及研究方向简介
机械工程是以相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研究和解决各类机械产品在设计、制造、运行和维护等全寿命周期中的理论和技术问题的工程学科。
我校的机械工程学科从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增设为国家机械工程学科一级学科硕士点,2008年成为第三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1年被列为江西省十二五重点一级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进入C行列。本学科是研究有关机械装备的设计、开发、制造及自动控制科学与技术的前沿学科,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建设,在增材制造、智能装备、矿冶装备及智能化、状态监测与控制、专用机器人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的科研方向,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荣获了多项省部级奖项。
本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激光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生物3D打印技术、可降解植入物的开发与应用、设备及制造系统状态监测与控制、智能制造装备运行维护的理论与技术等。
2.导师队伍情况及部分导师简介
导师研究方向涉及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及生物工程等学科,形成了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队伍。现有硕士生导师8名,包括教授、副教授和讲师,部分导师简介如下:
帅词俊:国际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硕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生物增材制造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3项)及省部级、企业横向项目等3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8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66篇,热点论文35次,出版学术专著8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2项产品进入产业化阶段。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6项、省医学科技一等奖2项;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答辩评审专家、国家优青会评专家、长江学者会评专家。入选2020中国大陆材料领域科学家50强,特别是TOP1%论文、高被引论文和H指数均位居榜单第一。
戚方伟:生物增材制造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激光增材制造再生型植入物的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no Energy、Mater Today Nano、Addit Manuf等领域内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30篇,其中ESI热点论文4篇、高被引论文8篇;被国内外专家学者正面引用2600余次,H指数27;出版学术专著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1项已作为专利群的核心专利作价入股500万元成立勃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等;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湖南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等;担任国际期刊Engineering Reports副主编、南昌市跃合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以及Bioact Mater、Acta Biomater和Biomater Sci等期刊的同行评审专家;受邀在中国国际3D打印博览会暨高峰论坛、江西高校科技成果对接会、全国增材制造青年科学家论坛等作学术报告。
杨文静: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生物增材制造研究中心副主任。一直从事激光增材制造(3D打印)、可降解植入物等领域的研究,在植入物的宏微结构设计、成形工艺优化、微观结构表征、力学性能检测、降解性能调控和生物学性能评估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高层次人才科研专项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4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ompos Part B-Eng (IF: 13.1)、Biomaterials Res (IF: 11.3)、Carbohyd Polym (11.2)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8篇,其中ESI热点论文3篇、高被引论文3篇,TOP期刊论文9篇,影响因子10.0以上论文6篇。
王春明:男,江西理工大学讲师,四川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大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增材制造生物医用镁、钛合金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粉末冶金钛合金、镁合金制备技术。主持江西省教育厅项目2项,参与国家/江西省自然基金5项;先后在J. Magnes. Alloy.、Mater. Design、Mater. Character.、J. Alloy. Compd.、J. Mater. Res. Technol.、Inter. J. Hydrogen Energy、Powder Technol.等国际期刊发表相关SCI收录论文4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
钟琪:男,江西理工大学讲师,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一直从事增材制造与智能控制领域的研究,在激光增材制造系统设计与开发、激光熔融工艺与装备、成形温度场智能调控、3D打印控形控性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主持江西省教育厅项目1项,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1项,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先后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ditive Manufacturing、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和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国际期刊发表相关SCI收录论文6篇,授权国家专利1项,授权软件著作权3项,获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竞赛二等奖1项。
杨明立:男,江西理工大学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材料成型技术与智能制造、结构设计与优化、稀土功能性及应用等领域研究。在Compos Pt B-Eng (IF: 13.1)、Virtual Phys Prototy (IF: 10.6)、Mater Today Nano (IF:10.3)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4篇,其中高被引论文3篇,TOP期刊论文3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基金重点项目等;曾获江西省优秀学位论文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等。
帅熊:男,江西理工大学讲师,中南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法国鲁昂大学联培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增材制造生物医用材料的制备,并结合有限元,相场,分子动力学等仿真手段构建科学数据库优化工艺参数。在粉体材料制备及成型技术、材料化学性质等方面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持江西省教育厅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3项,先后在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RSC Advances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
王国勇:男,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激光增材制造复杂结构制备、组织再生修复等方向。主持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西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重点研发项目3项;先后在Nano Energy、Materials & Design、Nanotechnology等国际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其中入选高被引论文3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出版英文专著1部。获2022年度第十九届湖南省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
3.硕士点开展的科学研究及业绩情况介绍
聚焦再生型植入物的增材制造装备与技术研究,率先开发了再生型植入物从粉体制备到3D打印的全流程装备技术体系,整体技术被评价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优青项目、面上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6项,以及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青项目、青年重点项目、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等省部级课题31项;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6项;在Nano Energy、Adv Sci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1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61篇、ESI热点论文42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并实现专利权转让,所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已在21家企业医院转化应用。
4.培养条件
已形成占地面积4000余平米,涵盖工艺区、测试区和生物区的三大功能区,设备总值超过3000万元,配有自主研发的激光成形系统、球化整形系统、高能球磨机等加工装备,完全满足学生研发需求;同时配备了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粉体综合特性测试仪、粒度分析仪等分析测试设备,为综合性能评估与显微结构分析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同时搭建了完善的生物实验平台,配有酶标仪、倒置显微镜、接触角测量仪等,为生物学评估提供了良好条件。
5.培养目标及硕士点开设的主要课程
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备基本的机械工程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能够掌握相关机械研究领域中先进的工艺设备、测试手段及评价技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工作的能力;能作出具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基础理论课:数理方法、计算方法
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先进制造理论与技术、机械动力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现代设计理论、现代控制工程、系统建模方法、近/净成型技术、材料科学基础、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材料研究方法等。